各镇(街),区直各办、局,各有关单位:
按照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省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闽政〔2010〕33号)、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厦府〔2011〕181号)和翔安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翔安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方案的通知》(厦翔政办〔2012〕20号)要求,为加强我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避免或减轻气象灾害损失,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为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理能力和风险管理工作水平,现将《厦门市翔安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2—2020)》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二年四月二十五日
(此件主动公开)
厦门市翔安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2-2020)
总 则
翔安地处福建东南沿海、地形复杂,台风、暴雨、大风(龙卷风)、雷电、冰雹、高温、干旱、寒潮、霜冻和大雾等灾害性天气经常发生。由气象原因引起的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坍塌等地质灾害较严重,农作物病虫害和森林火灾危害也较为严重。据相关统计,气象灾害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总损失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气象灾害发生更加频繁,对全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防御气象灾害已经成为我区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是全区重要的基础性公益事业。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指导各级气象防灾体系建设,强化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福建省气象条例》及《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有关要求,特制定《厦门市翔安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期为2012—2020年。本《规划》由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具体组织实施。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健全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各镇(街、场)、各行业的作用,综合运用科技、行政、法律等手段,着力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服务、应对准备、应急处置工作,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全面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趋利避害。在气象灾害防御中,必须坚持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坚持预防为主,防抗结合。气象灾害防御以预防为主,防抗结合,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实现综合防御。
——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气象灾害防御实行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按照气象灾害防御战略布局的要求,分清轻重缓急,逐步完善灾害防御体系。
——坚持依法防灾,科学应对。气象灾害防御要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国家已批准实施的相关规划相协调。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气象灾害进行监测预测,尊重科学,合理制定灾害防御方案,加以组织实施。
(三)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及其信息发布能力,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增强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知识水平,完善“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和“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一批对国计民生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关键性作用的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减轻各种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十一五”期间相比,到2015年、2020年,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率分别减少30%、50%以上,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降低30%、50%。
2、近期目标(2012~2015年)
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和预警网络建设,建设功能齐全的国家气象探测站和防灾应急移动气象站,气象灾害监测率达85%以上,建立多功能、全方位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预警信息覆盖率达90%以上;基本完成主要江海防洪、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搬迁安居工程建设;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组织领导体系和应急救援组织体系,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
3、远期目标(2016~2020年)
加速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和非工程体系建设。建成预报精细、传递高速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气象灾害监测率达到90%以上,预警信息覆盖面达到100%;中心城区、主要江海防洪工程建设达到50年一遇的防御标准;城乡建设基本适应气象灾害防御要求;城乡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显著提高,全社会的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全面提升。
二、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翔安区高度重视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近年来,不断加大对防灾体系建设的领导和投入,着力建设气象灾害预警体系、河海堤防工程体系、水利工程除险保安体系、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海港防灾减灾体系。落实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责任,做到预警到镇,预案到村,形成了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抗灾机制,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富有成效。翔安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出台了《翔安区防洪防台风工作手册》,区气象局正在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区委宣传部和气象局正在建设“村村响”广播系统、LED显示屏、电子书屋等5个为农服务项目,“加强灾害防御体系建设”规划纳入区“十二五”规划,其目标为:推进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布设完善多要素气象自动化网站,加强突发性重大天气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建设新农村和新城镇公共气象服务、典型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和应对气候变化服务系统,拓展生态气象环境监测、评价服务。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大力度宣传防灾减灾科普知识,推动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提升灾害防御和应急救援能力,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气象卫星、天气雷达、数值天气预报产品的应用和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初具规模,并建立了一系列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工具和分析方法。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与服务面不断拓宽,手机、网站、电话、LED显示屏等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广泛应用于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多部门联动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建设取得进展,气象灾害防御的社会经济效益日益显著,气象灾害应急避险科普宣传不断深入,通过气象科普讲座、大众传媒宣传,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增强了公众防灾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当前我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仍存在以下薄弱环节:气象灾害防御布局重点不够明确,一些国民经济关键行业和主要战略经济区的气象灾害易损性越来越大,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重,成为气象灾害防御的薄弱环节;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体现在当前气象业务体系对于突发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弱、预报时效短、预报准确率仍不能满足气象灾害防御需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尚未完全覆盖,预警信息的针对性、及时性不够;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尚未建立,缺乏精细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重点工程建设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尚未全面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对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支撑仍显不足;全社会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不够健全,部门联合防御气象灾害的机制不健全,部门间信息共享不充分,社区、乡村等基层单位防御气象灾害能力弱,缺乏必要的防灾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全社会综合防灾体系不完备。面对气象灾害频发易发的趋势,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防御和应急救援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气象灾害防御的形势更加严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气象灾害防御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气象灾害防御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如何科学防灾、依法防灾,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最大限度地减轻防灾的经济成本和社会负担,成为气象灾害防御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加大。超强台风、特大暴雨、严重干旱,高温热浪、极端低温、霜冻等灾害出现的可能性增大。受全球气候变暖、污染物排放和城市建设的影响,大气气溶胶含量增加,雾、霾以及酸雨、光化学烟雾等事件也呈增多、增强趋势,对气象灾害防御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大大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安全运行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更加严重威胁。气象灾害对农业、林业、水利、环境、能源、交通运输、电力、通讯等高敏感行业的影响度越来越大,造成的损失越来越重,严重威胁着这些国民经济行业的安全运行。同时,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及其伴生的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大气环境变差等问题都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更严重的影响。
三、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背景
(一)地理位置与社会经济背景
翔安区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地理坐标东经118°10′—118°20′,北纬24°32′—24°50′。翔安区土地总面积411.5平方公里,辖新店、大嶝、马巷、内厝、新圩、大帽山6镇(街、场),包含30个行政村、81个社区居委会。人口30.43万人,人口密度910人/平方公里,属厦门市管辖。
翔安水陆交通发达,是厦门、泉州、漳州三市交通咽喉,福厦高速公路、324国道、翔安大道、翔安隧道及福厦高速铁路是主要的交通干道;2010年实现通建制村公路硬化,全区公路密度位居全省前列,基本形成以‘市区为中心,高速公路、铁路为依托,国省道为枢纽、县道为辐射、乡村公路为连接的水陆运输一体化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翔安充分发挥“山、海、侨、台、文”等优势,闯出一条外向型经济、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路子,形成了文教产业、光学电子、食品加工、电子信息、轻工纺织、电气电工等主导行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2011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269.5亿元,增长15.8%;财政总收入24.93亿元,增长107.7%;地方级财政收入13.15亿元,平均增长81.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70.95亿元,增长21.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9亿元,增长4.1%;农民人均纯收入9702元,比上年增长15.4%。社会事业蒸蒸日上,科技事业不断进步。
(二)自然环境
1、地形地貌
翔安区整个地势北高南低,以北部的西格山为最高点(海拔高程814.9米),其次为牛岭山(海拔高程767.2米),第三高峰为东西尖(海拔高程701.5米)。从东北向西南由中低山依次过渡为丘陵台地、河谷洼地及沿海小平原。
翔安区以构造剥蚀地貌为主,由构造侵蚀高丘陵构成。从东北往西南方向逐步为中低山剥蚀地貌、高丘陵、低丘陵台地侵蚀地貌及沿海地带的堆积地貌。以中低山、低山丘陵为主的构造剥蚀地貌为地质灾害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2、气候特征
翔安区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润潮湿,冬半年盛行东北偏东风,夏半年盛行西南偏南风。气温和雨量分布不均,年平均气温在19~22℃之间,其中城区21℃;极端最高气温达39~40℃,其中城区39.0℃;极端最低气温北部山区-4~-5℃,城区-1.0℃。
年平均降水量900~1400毫米之间,其中城区1191毫米,2006年最多,城区1619.5毫米,局部超过2000毫米。
3、水文特征
九溪是翔安区内最大的水系,流域面积101平方公里,是厦门第四大河流,更是翔安区的母亲河,主河道长20.55公里。九溪发源于东部的白云山、鸿渐山和乌营寨山,流经新圩、内厝、马巷、新店镇,南流至吕塘通济桥入海。它有九条支流,即:一自香山北经蔡塘;一自九都老岭经内头;一自茶山经黄厝至横溪;一自覆鼎东经沙溪官塘社后;一自覆鼎西经西塘、塘头社后;一自杏坑经店头至赵岗社后;一自出米岩经官路下社前至内田溪岭下;一自小盈岭经后垵至岭下溪;一自内田岭下溪经由蔡塘、内田两大支流在马巷镇朱坑汇合。境内小(一)型水库5座,总库容1537.26万立方米,分别为曾溪水库、古宅水库、张埭桥水库、西岩水库、溪美水库;小(二)型水库33座,总库容640.78万立方米。
4、地质特征
翔安区北部为中低山、高丘陵地带,陡坡大,呈“V”形沟谷深切地貌特征。东北部地区为低山、丘陵地带,山较高且坡较陡。我区的地质灾害活动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北部地带。这些山地岩性以火山岩和侵入岩的风化层、残积层为主,断裂构造比较发育,人工削坡建房比较普遍,具备发生地质灾害的地质环境条件与引发条件,是我区历年来的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北部及中部地区为低山和丘陵台地的主要分布地带、坡度和缓。南部及海岛地区主要为小平原分布区,环东海域是滨海滩涂的主要分布区。在滨海滩涂区域,由于存在着厚度大的淤泥或淤泥质土层,在地震、洪水作用下,存在着软土震陷的潜在威胁。在此区域,目前已建设了大量的建筑物,值得关注。
四、气象灾害特征及其风险区划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翔安区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气象灾害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正在增加,其中由台风、暴雨、干旱、大风、雷电、冰雹、高温热浪和低温霜冻造成的气象灾害和由气象因素引起的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以及农业气象灾害、森林火灾等次生、衍生灾害也较为严重。由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的差异,各种气象灾害的风险度分布也有差别。
(一)台风
台风是造成翔安区气象灾害最严重、范围广的天气系统,台风灾害是我区的主要气象灾害。台风以大风和暴雨方式致灾。
1959年8月23日凌晨3时,第3号台风在厦门登陆,风力12级,风速每秒33米,随降暴雨,带来自1917年以来最大的海涨,海潮超过海岸线1米多,新店等沿海地区受灾最为严重。强风把树木连根拔起,海水淹过低处房屋屋顶。通航汕头的大帆船被海浪送到何厝村农地,死亡23人。全区海堤被冲毁213处,渔船全毁459条,损坏305条,运输船全毁22条,损坏45条,大挂网毁42张,损坏141条,死亡54人,伤256人,损失320多万元;农作物受灾2.2万亩,海蚝石被刮倒335万株,倒房1133间,损坏6312间,无家可归者469户共2148人。59年03号台风是袭击我区最强的一次台风,造成人员伤亡最为惨重。1973年7月3日,第1号台风在厦门登陆,风力11级,翔安区整个白天狂风暴雨,日雨量160.1毫米,成熟早稻9.5万亩受损,死7人,伤64人,牲畜死38头,民房倒1300间,损坏5822间,果树被刮倒3545棵,船只全毁248条,损坏125条,电杆被刮倒400根。2006年7月15日至17日,受第4号热带风暴“碧利斯”的影响,全区普降暴雨至大暴雨,最大过程雨量达到386.5毫米;山洪暴发,河水猛涨,紧急转移低洼、易滑坡等危险地带人员4310人,渔船进港避风共2465艘,渔排人员撤离共388人,房屋损坏和倒塌67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02千顷,农作物成灾面积0.13千公顷,全区直接经济损失2136万元。
影响我区的台风一般出现在5—10月,集中出现在7-9月份,占79.5%。年平均影响次数3次,年最多影响次数8次。台风影响时最大风力12级以上,台风是大天气尺度系统,影响范围大,全区各乡镇台风灾害风险大。由于地形因素,台风大风致灾强度最强的是大嶝镇、新店镇,为高风险区。而台风暴雨致灾强度最强的是北、中部乡镇,为高风险区。
(二)暴雨
暴雨,尤其是大暴雨和连续性暴雨,常常造成洪涝灾害和地质灾害,暴雨是我区常见的气象灾害。1973年4月23日,新店镇降特大暴雨,日雨量达到372毫米。溪尾、刘五店等村庄平地积水2米多高,农作物受淹36小时,有四位当地村民为开排洪闸而光荣牺牲;被冲塌房屋204间、畜舍219间、仓库35间;被淹早稻2.9万亩、花生1.3万亩、地瓜0.2万亩、盐田4.9万亩,被冲坏公路桥梁28处,渠道、溪岸、海堤791处,大小水坝388处。2008年6月12—17日,翔安区受到强盛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持续出现了强降水天气过程,最大过程雨量达到374.5毫米,其中13日、14日连续两天降大暴雨。全区受灾人口1000人,倒塌房屋175间;损坏堤防2处共60米,损坏护岸3处,损坏水闸1座,损坏灌溉设施3处,损坏机电井3眼,损坏机电泵站3座;公路中断7条次,毁坏路基30公里,损坏输电线路1处;农作物受灾面积1.12千公顷,其中粮食作物0.05千公顷,减收粮食399吨,直接经济损失1640万元。
暴雨全年都会出现,但集中出现在4—10月份,我区每年平均出现暴雨日数6.6天,年季间差异较大,最多年为2000年,共计10天;最少年为1999年,仅有4天。日最大降水量256.9毫米,发生在2005年8月14日。本区最长连续性暴雨为3天, 3天连续性暴雨过程雨量最大为418.0毫米,出现在2000年6月17~19日(3天降水量分别为76.4、231.0、110.6毫米),由于暴雨分布不均匀,所以致灾强度最强的是中北部乡镇,为高风险区,沿海各乡镇致灾强度中等为中风险区。
(三)干旱
干旱灾害严重影响农业生产,使居民生活用水困难,且极易引发森林火灾。l986年出现了39天的夏旱紧接着又出现了55天的秋旱,造成了历史罕见的严重旱情,秋种作物受旱面积高达16.7万亩,农业经济损失4千万元;工业损失5~6千万元;大部分水库干涸,部分居民饮水发生困难。2003年无较强台风正面登陆和较大洪水发生,上半年降雨基本正常,但全年降水量只有1115.5mm,仅为常年的76.7%,而且时空分布极为不均。连续出现夏季大旱和秋冬连旱。从6月28日起连续37天高温干旱,三破我区历史气象记录,即7月份降雨量仅10.5mm破历年最少纪录,极端气温39℃破38.3℃的历史纪录,平均气温达29.7℃破历年平均29.3℃纪录,遭受50年一遇大旱,农田受旱面积达5万多亩。2003年10月15日至2004年2月9日连续117天为晴天和少雨的天气,其中12月份整月没有降水,发生了严重的秋冬特旱,农田受旱面积达3.24万亩。2006年9月16日至11月21日,出现65天干旱少雨天气,且气温偏高,水蒸发量较大,新店镇、马巷镇、内厝镇、新圩镇等出现旱情。全区36座水库蓄水量为587万立方,占总库容的40%,九溪流域缺水较为严重,部分支流已干涸;小井、池塘、水池等蓄水量不足,部分机电灌溉井出水不足。11月21日实施人工增雨后,旱情大大缓解。农作物受旱情况:全区农作物受旱面积约3.9万亩,其中轻旱约2.9万亩,中旱约1万亩,受旱作物主要有:水稻、胡萝卜、马铃薯、葱和花菜等。
干旱灾害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干旱发生频率高, 尤以夏旱最为严重。全区性的干旱年的气候频率达75%,即平均4年三遇,而且夏旱是翔安干旱发生最频繁、最为严重的干旱灾害。夏旱出现的频率为5O%,平均2年一遇,以5O年代和60年代最多,占65%;而春旱出现的频率最小,占25%,80年代未见春旱。
干旱致灾强度最强的是沿海乡镇,为高风险区,其他各乡镇为中、低风险区。
(四)大风
风力大于或等于8级的称为大风。我区出现的大风有冷空气大风、台风、雷雨冰雹大风和龙卷风。大风是破坏性强、影响范围大的灾害性天气。1990年5月3日15时受强对流天气影响,新店镇局部地区刮龙卷风,其路径从洪前村起到前塘村止,所过之处,飞瓦拔木,两棵树干直径为46厘米的麻黄树被连根拔起,一杆10米水泥杆被卷倒,另一杆6米水泥杆被卷断。2005年8月29日至31日,受第13号台风“泰利”影响,翔安区出现大风和暴雨的天气过程,其中9月1日08-23时持续刮大风,平均最大风力为7级,阵风9-10级。全区渔船进港避风共2441艘,渔排人员撤离共428人,损坏和倒塌房屋38间,全区直接经济总损失1265万元。
冷空气大风一般出现在11—3月份,台风大风出现在5—10月份,龙卷风、雷电冰雹大风一般出现在3—5月份和8—10月份。根据资料记载,沿海乡镇为高风险区,其他乡镇为中风险区。
(五)雷电
雷电灾害作为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频繁发生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雷电是一种大气中放电的现象,放电时会产生数万伏至数十万伏冲击电压,放电电流可达几十到几十万安培,电弧温度也可达几千度以上,对高耸的建筑物、金属结构的建筑物、特别潮湿的建筑物、尖形物、孤立物体以及露天放置的金属设备等造成很大威胁,可能引起楼房倒塌、起火等事故;雷电还会引发森林火灾;雷电也会对通讯、电路、铁路运输等多种行业造成破坏;雷电严重威胁着人畜的安全,雷击会致使人的中枢神经功能障碍,造成心跳和呼吸停止,使人窒息死亡。
2005年8月24日,内厝镇张厝村6名妇女在鱼塘边的一棵马尾松下躲避一场雷雨时被雷击伤,所幸无人死亡,那棵马尾松被直击雷拦腰劈断。2010年6月23日中午,厦门翔安内厝镇新垵村一村民住宅遭雷击,雷电击毁屋顶水泥护栏一角,其内部电力、电视线路及用电器多处损坏,总计损失约1万元。
翔安区年平均雷暴日为48.8天,年最多雷暴日为70天(1975年),年最少雷暴日为26天(2003年)。每年的所有月份都有雷暴发生,但是雷暴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3~9月,其中以6~8月最为频繁。
我区属雷暴、雷击多发地区,各乡镇经常有雷电活动,因此全区属雷电高风险区。
(六)冰雹
冰雹是一种局部性的灾害性天气。冰雹常给人、畜、植物和建筑物造成灾害。1980年9月22日14时20分—30分,马巷下冰雹,大的如花生粒,小的似黄豆粒。2002年12月19日下午4~5时翔安地区下了一场罕见的冬季冰雹,冰雹直径约5~10毫米,持续时间多数只有2~3分钟,最多有10来分钟。部分农作物受损,大面积西红柿因正处于开花、结果期,花果不同程度地被吹打掉落。不少红荞菜,时值挂果期,也深受其害。
冰雹多发生在3—5月份,8—9月份也曾有发生。根据历史资料,大嶝、新店、马巷等南部沿海地区为中风险区,其他地区为高风险区。
(七)高温热浪
高温热浪灾害主要是指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生物体不能适应这种环境而引发各种灾害现象。盛夏季节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控制,由于地形原因和大气下沉增温,造成翔安区夏季极端高温事件经常发生。全区极端最高气温39~40℃,其中城区历史最高气温极值为39.0℃,出现在2003年7月26日。高温天气常引起中暑人数增多、用电超负荷、变压器损坏、停电和供水不足等事故。
翔安区高温热浪天气主要集中在5-9月,年平均10.36天,但各年天数分布不均,出现高温天数最多的为2004年的18天,最少的为1999年的3天。2003年有14天发生高温天气,自6月28日雨季结束以来,强大的副热带高压长时间控制长江以南地区,500百帕高度上,副热带高压中心常覆盖厦门翔安地区,由于强大的副热带高压长时间控制长江以南地区,海上又无热带气旋影响,造成翔安地区历时37天的高温干旱,直到8月4日第9号西太平洋强热带风暴“莫拉克”正面影响我区时,干旱才结束。使得整个台风季节(7~9月)平均气温异常偏高。极端最高气温为39.0℃,出现在7月26日,是1955年以来最高气温第一位。大于等于35℃的最高气温主要分布在7月13日~15日、22日~23日、26日、29日和8月3日、8日、19日。7月22日、8月3日又分别出现37.8℃、37.6℃的年第二、第三最高气温记录。部分地区极端最高气温超过40℃。
马巷、内厝为高温热浪高风险区,大帽山、新圩为高温热浪低风险区,新店、大嶝为高温热浪中等风险区。
(八)低温霜冻
低温霜冻主要危害是农业,造成农作物和牲畜冻死冻伤,结冰时常造成供水管道破裂,路面结冰影响交通安全。
我区低温霜冻一般出现在12月上旬至2月上旬,平原镇街最低气温-1~0℃,北部山区-3~-5℃。我区中、高海拔镇(场)大帽山、新圩为低温霜冻高风险区,余者镇街为一般风险区。
(九)雾
雾是地面气温下降,饱和水汽在尘埃、微粒、细菌等凝结核上凝结的小水滴,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大雾主要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特别在北部山区由于大雾影响加上山路狭窄陡坡弯道多,易引发交通事故。
大雾在我区的一年中出现天数不多,平均为6.6天,最多为1998年的14天,最少为1天,出现在2007年。一年中主要出现在3—5月,北部靠山地区和南部沿海地区为高风险区,中部平原地区为中风险区。
五、主要任务
根据本区气象灾害的特点和防御的重点,统筹制定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的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全面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一)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建立结构合理、布局适当的气象灾害综合探测系统和应急移动气象灾害监测设施,构建气象灾害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发展精细化气象预报业务和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加强气象灾害预警的发布,显著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1、提高气象灾害综合探测能力
优化区域自动气象站布局,充实观测项目,配置车载移动综合气象观测站,提高地面自动化监测水平,充分开展利用卫星云图和新一代天气雷达的综合监测、努力提升灾害性天气的监测水平。到2015年、2020年,气象灾害的监测率分别达到80 %、90%以上。
2、完善气象灾害信息网络
发挥公共信息网络和专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作用,加快推进气象通信网络的升级换代,确保各种探测资料和气象信息的及时集取和发布。
3、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能力
进一步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监测和预警,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测,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业务系统,提高预报的精细度、预警时效和准确率。
加强部门合作,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业务系统,建设各类专业气象服务平台,加强精细化预报能力建设,大力提高气象灾害的预警能力。
4、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
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完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向公众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不断提高发布频次,实现预警信息的滚动发布。到2020年,每天向公众提供未来一周天气预报,突发气象灾害的临近预警信息至少提前15—20分钟送达受影响地区的公众。
建立和充分利用各类现代化媒体、通信工具和通信资源进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平台。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多种渠道使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有效传递给公众,尤其是人员密集场所的群众。加强覆盖城乡社区的立体化信息发布体系,扩大预警信息公众覆盖面。到2015年、2020年,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公众覆盖率分别达到90%以上、100%,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迅速及时准确地“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事业”。
(二)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开展重大工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在城乡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气象灾害风险因素,为有效防御气象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1、开展全区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工作。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开展全区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工作,全面掌握各类气象灾害风险分布情况。建立以社区、乡村为基础的气象灾害风险调查收集网络,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分灾种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完善气象灾害风险信息上报系统和制度,加强对气象灾害风险信息的综合分析、处理和应用。
组织开展基础设施、建筑物等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普查,编制承灾体脆弱性区划;开展气象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查找气象灾害防御的隐患和薄弱环节,为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措施等奠定基础。
2、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
建立重大工程建设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建立相应的建设标准,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纳入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的重要内容,确保在城乡规划编制和工程立项中充分考虑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的影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及《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对城乡规划、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组织气候可行性论证。
研究制定综合评估气象灾害危险性、承灾体脆弱性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模型、风险等级标准和风险区划工作规范,开展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评估,为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和编制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应急预案提供依据。
(三)提高气象灾害综合防范能力
制定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科学普及,形成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
1、制定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方案
要依据我区气象灾害特点及其风险区划,针对各类气象灾害组织编制防御方案,明确气象灾害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各部门的防御职责和联动机制、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和防御措施等事项,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组织领导体系和应急救援组织体系。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气象灾害防御方案的有关要求,编制气象灾害防御分方案,进一步分解任务、明确目标、细化责任。
深入贯彻实施《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全面落实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责任制。建立气象灾害防御综合效益评估机制,及时分析总结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的新问题,不断修订、补充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方案。
2、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科普宣传教育工作
广泛开展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加强对全民特别是农民、中小学生等防灾减灾知识和防灾技能的宣传教育。定期组织气象灾害防御演练,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避险防灾能力。
(四)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设,完善应急响应工作机制,形成科学决策、统一指挥、分级管理、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气象灾害应急救援体系。
1、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各有关部门组织制定各类气象灾害的应急预案,明确气象灾害的等级划分、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应急救援的启动和终止规程、紧急避难场所和转移路线、气象灾害应急救援组织体系、各部门职责和联动机制、应急处置措施等事项,基本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开展应急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加强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适时对预案进行修订和更新。
2、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各相关部门紧密协同联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信息跨部门共享和协作联动。充分利用已有的救灾抢险物资储备库,加强重点防御区救灾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加强应急救援装备、设施、避难场所的建设和统筹管理。加强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社会动员机制,充分发挥群众团体、民间组织和公民在气象灾害防御、紧急救援、救灾捐赠、医疗救助、卫生防疫、恢复重建、灾后心理疏导等方面的作用。
3、提高基层气象灾害综合防御能力
充分发挥社区、乡镇在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方面的基础作用。加强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检查,对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进行评估,促进基层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规范化和社会化。进一步强化基层社区、镇街的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围绕“消除社区安全隐患、提高居民减灾意识”,着力提高城乡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切实增强基层居民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技能。建立社区、镇街气象灾害警报站,确保及时接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并向责任区内的群众传递,按照防御方案和应急预案,正确防御气象灾害。面向社区、镇街开展气象灾害防御远程培训、集中培训和应急演练相结合的综合培训。
六、气象灾害防御工程
(一)现代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和和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工程。(责任单位:区气象局)
按探测规范要求,新建功能齐全的国家气象探测站和防灾应急移动气象站;建设综合监测、信息收集、资料处理、分析预报、信息发布的气象灾害预警中心。
(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显示系统工程。(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气象局)
建设集市、社区、乡村、学校等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显示系统。
(三)气象灾害应急避难工程。(责任单位:区民政局、各镇(街、场))
根据气象灾害特点,逐步建设气象灾害应急避难场所。
(四)江海防洪和城市防洪排涝工程。(责任单位:各镇(街、场)、区农林水利局、区建设局)
各镇(街、场)、区农林水利局继续完成主要江海防洪工程建设,区建设局继续完成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
(五)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责任单位:区国土房产分局)
继续完成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和搬迁安居工程。
(六)实时灾情监控工程。(责任单位:区农林水利局、国土房产分局)
逐步在气象灾害常发地带、地质灾害隐患点及主要江海地段建设实时灾情监控系统。
(七)雷电灾害防御工程。(责任单位:区气象局、教育局、各镇、街道)
继续完成中小学校舍防雷工程建设,并逐步建设农村雷电防御工程。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组织领导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各镇(街、场)、各相关部门要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气象灾害防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气象灾害防御重大项目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责任制,把气象灾害防御任务切实落到实处。
(二)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法制建设
建立完善气象灾害防御行政执法管理和监督机制,规范全社会的气象灾害防御活动,提高依法防灾减灾的水平。开展有关气象防灾减灾执法检查,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总结推广经验,促进防灾减灾工作深入开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由于失职、渎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要坚决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三)健全气象灾害综合防御机制
切实加强各有关部门协作,确保上下联动,通力合作,及时解决防灾减灾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合理配置各种防灾减灾资源,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信息资源共享,联合组织实施相关重大工程、科研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
(四)加大气象灾害防御科技创新力度
切实加强我区气象灾害成灾规律、成灾条件、发生机理、预报预测、风险评估、防御对策和各种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灾害防御工程标准等的科学技术和标准研究。加快科技成果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的应用,大力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五)强化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设
加快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加强人才的教育培养和引进,造就高素质的防灾专业技术队伍。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专家队伍建设,为防灾减灾提供决策咨询。建立乡村气象灾害信息员队伍和气象灾害应急队伍。
(六)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经费投入机制
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应急指挥及防灾减灾工程项目、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资金投入机制。
(七)提高全社会对气象灾害的防御意识
大力推动气象科普创新,加强对全社会防灾减灾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减轻气象灾害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