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安区
  • 索 引 号:XM06109-06-04-2022-003
  • 备注/文号:厦翔人社〔2022〕6号
  • 发布机构:厦门市翔安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公文生成日期:2022-03-28
厦门市翔安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 印发《翔安区“十四五”人力资源和 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时间:2022-03-28 11:36

局属各科室、事业单位:

  《翔安区“十四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已经区政府专题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厦门市翔安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2年3月4日         

  (此件主动公开)

  翔安区“十四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2022年3月

 

  前言

  “十四五”时期是翔安区面向2035年发展战略目标实现新发展新跨越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跨岛发展最强增长极”的攻坚时期。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向更高水平发展,是落实我区整体发展目标、增进民生福祉的有力支撑。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精神,根据《翔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国家、福建省以及厦门市“十四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成就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翔安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社会”的工作主线,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促进充分就业,优化引才育才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加强人事管理规范,全面完成了“十三五”时期各项主要目标任务,为“十四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奠定了坚实基础。

  ——就业政策效果显著,就业优先战略迈出新步伐。结合区情实际,升级促进转产就业的“民生十五条”为“新民生十五条”,联合区总工会制定出台《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的若干措施》(厦翔人社〔2020〕10号),逐步形成了一脉相承、符合翔安实际的就业“168”体系(一个目标、六个抓手、八个实现)。开展“112”精准就业帮扶,通过“三加三送”即“政策+对策”“就业+创业”“输血+造血”,送就业岗位、送理财产品、送法律服务,积极探索“5110”就业帮扶机制(五类困难群体,通过一站认定,一套机制,动态清零),整合民生帮扶和人力资源开发工作,通过组织人力资源市场招聘、社区招聘、微信推荐、网络公布、招聘进校、鼓励校企合作等方式广泛开展招聘求职活动,举办“保民生·扩就业”系列、春风行动、“就业大回归”专项行动等各类现场招聘会1105场,多措并举扩宽就业渠道,及时兑现各项惠民惠企补贴,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渔民、失业人员等各类重点群体更加充分就业,缓解企业用工难问题。“十三五”期间,累计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7.09万人,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15万人,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96万人。积极宣传落实“一企一策”企业技能培训政策,引导本市被征地农民和海域退养渔民、失业人员、农民工等人员积极参加技能培训,举办叉车、缝纫、计算机、电工等各类特色培训和超市专题培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9162人次,发放培训生活补贴和工资性补贴400万元,促进了技能人才成长发展。以线上线下同步的创新模式推动东西部劳务协作,积极推进省内山海协作。

  ——人才工作持续优化,人才队伍建设跨入新阶段。积极实施“人才强区”战略,贯彻落实各项人才政策文件,积极参与“群英领翔”人才计划,积极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深化实施高技能人才政府津贴制度,积极向在翔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发放租房补贴,持续做好新引进人才生活补贴的受理发放。积极探索与高等院校、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开展对接并建立深度合作,多次组织企业赴长春、西安等地各大高校参加校园招聘会,组织辖区企业主动送岗位进校园,分批次组织全区厦大博士生、硕士生赴辖区优质企业参观见学,依托厦门人才网“翔安区群英领翔·招才引智线上招聘会”专区,提供用人单位与技能人才线上对接新平台。截至2020年底,共兑现新引进人才生活补贴、高校毕业生租房补贴、企业高技能人才补贴、企业招用应届高校及职业院校毕业生发放社保补贴等各项人才补贴8249人次1304.97万元。

  ——体系建设统筹推进,社会保障能力达到新水平。扎实推进全民参保计划,推动被征地农民、海域退养渔民等人员参保,及时兑现困难群众社保兜底政策,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截至2020年底,全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3.69万人,工伤保险参保13.90万人,失业保险参保13.56万人。全区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累计参保8.10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8.38万人,养老保险保障能力不断提升。修订出台《翔安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补助规定》,对全区16至59周岁城乡居民参保个人实行最低缴费补助,累计拨付参保补助资金5253.98万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由2014年7月的245元提高到2020年7月的310元。失业保险作用进一步强化,五年累计发放失业保险金1.16亿元。发放工伤保险待遇6819笔,支付工伤保险待遇及专项费用1.77亿元。推进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规范化,开展节日普遍慰问、重点慰问、精准慰问等各类慰问活动,落实退休待遇人脸识别资格认证工作,积极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提升退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防治体系日益完善,社会和谐稳定呈现新局面。以主动创稳、铸魂创安、强基创先为牵引实施“三创工程”,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强化政策指导,组织开展规范劳务派遣用工、使用童工、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等一系列专项执法检查,对辖区企业单位进行双随机检查,开展“1118”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工程,不断提高劳动用工管理合法性、规范性。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C级企业和劳资纠纷多发项目每季督查,对全区在建项目定期督查,引入柔性执法,着力解决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中出现的问题,强化对审批对象(事项)的日常监管,有效防控影响社会安定的风险。成立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领导小组,出台《翔安区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考核办法》,全面开展“无欠薪项目部”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夏季专项行动和根治欠薪冬季攻坚专项行动,采取督促检查、随机抽查以及暗访等方式全面整治,创新实现由“线上来”到“线上去”的处理办法,召集相关部门联合约谈纠纷多发项目,联动处置欠薪隐患,圆满完成省、市对全区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考核工作。牵头开展主动创稳工作,对劳资纠纷隐患实行常态化摸排整治,探索劳资纠纷处置“456”模式,强化联合惩戒,开展群众劳资纠纷应急处置演练,大力开展“根治欠薪法制宣传”活动。健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制,持续推进驻镇街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庭建设。“十三五”期末,劳动人事争议综合调解率61.3%,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95.2%。

  ——管理规范稳抓落实,人事管理工作取得新成效。规范和完善我区初级职称管理工作,及时更新工程技术初级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委库并做好核准备案。牵头拟定《翔安区关于加强编外人员管理的补充规定》(厦翔委办〔2018〕92号),持续做好政府系统事业单位招聘、调配、考核、嘉奖等人事管理工作,简化程序招聘高层次急需紧缺医疗卫生人才。统筹做好区属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改革工作。推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做好人事档案基础信息整理归档。

  ——服务水平不断优化,公共服务效能得到新提升。贯彻市人社局《关于印发“15分钟便民服务圈”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以及《关于“15分钟便民服务圈”受理前移事项清单调整的通知》,全面推进“15分钟便民服务圈”特色品牌建设,按“镇街+片区+社区”模式推进基层站点改革;分批组织各镇街、村居社会保障工作负责人、经办人员开展集中培训,提升基层业务承接能力。全面落实“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办事清单。全局入驻行政服务中心的公共服务事项全部实现“最多跑一趟”。“十三五”期间,“一趟不用跑”事项占全部公共服务事项比例达71.26%。开展“减证便民”行动,退休证由市社保中心统一上传至电子证照数据库,实现共享。坚持推行区社保窗口周末轮值,社保各项业务正常办理,解决群众“上班时间没空办事,休息时间没处办事”的问题。

  表1 翔安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时期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

  单位

  2015年末

  2020年末

  基数

  实际

  

  就业促进

  1

  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 

  人

  21510/五年

  70956/五年

  2

  其中: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数

  人

  5938/五年

  11528/五年

  3

  失业登记人数

  人

  无

  (系统尚未开发相关模块)

  1353

  (2020年末数)

  4

  职业技能培训人数

  人次

  8485/五年

  9162/五年

  

  人才建设

  5

  高校毕业生报到人数

  人

  5480

  5751

  

  社会保障

  (一)

  参保覆盖面

  6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9.02

  13.69

  7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6.45

  8.38

  8

  失业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9.14

  13.56

  9

  工伤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9.25

  13.90

  (二)

  待遇水平

  10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

  元/月

  245

  310

  11

  失业保险金(本市人员)

  元/月

  1425/1350/1275

  1710/1620/1530

  (三)

  能力建设

  12

  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

  %

  99

  100

  

  劳动关系

  13

  劳动人事争议综合调解率

  %

  64.93

  61.3

  14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 

  %

  100

  95.2

  备注:*翔安区社保机构经办统计数据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翔安区正处于推进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关键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事业发展,将“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我国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经济发展前景向好,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立足“六保”“六稳”协同发力,转方式、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增添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十四五”时期,受新冠疫情影响,国际经济秩序和格局演变速度加快、深度增大,中美经贸关系持续震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速发展,两岸关系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新发展格局建设不断加快,我市在更高水平建设更高素质、更高颜值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以及我区接续纵深推进跨岛发展,给我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充分稳定就业形势严峻。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以制造业为主动力、较高外向度的翔安经济带来了较大的影响,进而给我区平板显示、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机械装备、新能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的就业促进工作带来新考验。我区自身存在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且层次质量不高、城区建设滞后导致“有区无城”“有业无城”的问题,再加上新冠疫情的冲击,不仅对我区文体旅会展等现代服务业的就业创业形势构成潜在的风险,也导致外来劳动力输入相对减少。上述产业就业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减弱了高校毕业生企业就业意愿,加大了充分就业促进难度。随着“岛外大发展”战略的推进,翔安区被征地农民、海域退养渔民、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工作的要求提高、任务加重,转产就业渠道尚待扩宽,农渔民就业观念亟待转变,4050人员技能水平不高,企业招工难与农渔民转产难的“两难”问题依然存在,用工结构性矛盾突出。随着新兴行业的不断涌现,劳动者技能水平与新兴职业技能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

  ——人才工作创新亟待深化。我区人才吸引力和留才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对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创新创业团队、高技能人才等各类高端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全国各地纷纷加大引才力度,“马太效应”和“虹吸现象”导致翔安区在高端人才集聚上落后于其他先进地区。现有人才培训机制尚无法满足我区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市场化、科学化的人才评价与考核机制尚待优化。

  ——社会保障压力仍在增大。经济运行稳中有变,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社会保险参保扩面空间日益缩小,全区征地和海域退养任务加重,给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保障水平的提升带来更大的压力。为了满足被征地人员、海域退养渔民、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等各类群体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保障需求,社会保障体系尚待进一步健全。在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及全国统筹过程中,如何保障和改善参保人员的权益尤为关键。

  ——和谐劳动关系隐患仍然存在。随着“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步伐加快,重大项目和重要平台项目集中落地。受国际贸易争端、两岸关系和新冠疫情的影响,我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中小微企业用工需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加上建设市场秩序不够规范,欠薪隐忧加重,再加上劳动者维权意识提升、维权渠道日益通畅,投诉案件数量持续攀升,劳动关系工作难度和压力增大。新兴职业(行业)、灵活就业下的用工关系呈现出弹性化、个性化特征,给传统劳动关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基层劳动关系调处力量尚待提升,跨部门资源联动共享机制和信息化建设尚待健全,治理欠薪力度尚待进一步加强。

  ——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仍需推进。立足翔安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人事管理的理念、方式和机制仍需不断改革创新,人事管理制度建设尚需持续发力、纵深推进,职称评审制度尚待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服务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公共服务要求不断提高。人社公共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还有待提升,人社系统与其他部门系统的兼容性、共享性存在盲区,给不见面办理等人社公共服务工作造成被动。退休人员人事档案数字化建设尚待推进,运用场景尚待进一步挖掘。随着现代化治理体系的推进,人民群众对人社公共服务的期望日益提高,也对人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生保障工作推进还存在“最后一公里”滞后的问题,部门合力尚待加强,人社服务的精准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厦门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5+6+N”的高质量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全面提升就业创业、招才引智、劳动关系、社会保障、人事管理、公共服务等工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现代化社会治理水平,共建民生幸福新家园,为翔安区成为跨岛发展最强“增长极”、岛外大发展“排头兵”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紧紧围绕我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跨岛发展最强增长极”的发展定位,把创新作为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大力推动壮大高质量新经济、构筑高标准新空港、建设现代化新市区、打造高颜值新田园的“四新行动”,坚持制度创新、政策创新、技术创新,切实做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各项工作,为翔安区经济社会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奠定扎实的基础。

  ——坚持民生福祉。以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就业以利民、维稳定以安民、优人才以慧民、提保障以护民、推服务以便民,不断提高群众的整体收入水平,提升本区居民在共享共治中的获得感,推动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坚持统筹协调。综合考虑国家及省市要求和区域实际、城镇和乡村、各业务板块之间、扬长项与补短板等关系的平衡,兼顾不同群体利益,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既在当前扎实办好关键的民生小事与实事,又从长远系统谋划全生命周期的民生服务。

  ——坚持安全稳定。树立底线思维,增强机遇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筑牢民生保障安全网,维护就业创业和劳动关系局势稳定,确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顺利推进。

  (三)发展目标

  ——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坚持就业优先导向,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就业促进政策,推动就业体系更加完善。优化自主创业扶持和激励机制,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促进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着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大龄农渔民、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各类重点群体就业,深化精准就业帮扶机制,强化东西部劳务协作,扩大就业规模,促进充分就业。深入实施重点对象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积极开展符合市场需求的培训模式,提高各类劳动人口就业能力,优化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十四五”期间,全区累计实现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万人以上,实施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达5000人次以上。

  ——更高素质更具活力的人才队伍。把人才要素摆在突出地位,持续优化群英领翔“1+N”人才政策配套体系,持续开展“请进来,走出去”活动,将市外院校招才引才与区内院校留才引才相结合,创新柔性引才模式,以高质量服务推进人才引进。探索以产业为导向的集群式创新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塔式”人才培养体系。分类分层健全人才评价机制,提升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灵活度与有效性,加强“海丝”及翔台人才交流与融合,深挖人才潜力,激发创新活力,推动各类人才扎根翔安。

  ——更加健全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全民参保计划,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贯彻落实民生保障措施,推动提高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充分发挥社会保障托底功能。全面推动被征地农民、海域退养渔民、灵活就业和新兴业态从业人员等群体参加养老保险,推动构建以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以区级民生保障措施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养老金合理增长工作。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保生活、防失业、促就业功能,健全工伤保险保障机制。积极推进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全面提升退休人员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更加和谐更加稳定的劳动关系。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建设。突出“事前预警”主动预防,以重点片区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扎实推进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系建设。强化“事后处理”快速化解,完善基层调解机制,完善驻镇街派出庭建设,提升调解仲裁队伍素质,健全多渠道劳动纠纷调处体系。适应经济新常态、就业新形态,建立健全劳动关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完善信用监管和联合惩戒机制,持续抓好农民工工资支付等专项行动,提高劳动关系工作智能化水平,促进全区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

  ——更加科学更具活力的人事管理制度。推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深化,进一步规范职称评审管理工作,不断完善事业单位招聘、调配、考核、嘉奖等选人用人机制,促进符合事业单位特点、公平公正、充满活力的人事管理制度。

  ——更加规范更加有序的收入分配秩序。全面贯彻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优化向一线劳动者倾斜分配制度,完善事业单位分配机制,促进技术要素参与分配,注重增加低收入职工收入、规范分配秩序、缩小分配差距,推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与经济同步增长。

  ——更加优质更加便民的人社公共服务。立足于“一心两翼多组团”发展格局,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加强人社部门基层事务的管理,全面提升人社公共服务承载能力和功能品味,加快健全覆盖城乡、普惠共享的人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以智慧便民城市建设为载体,着力推进“智慧人社”,实现就业创业、劳动关系、人事人才和社会保障等人社服务整体跃升,形成具有翔安辨识度的现代化人社服务体系。

  表2 翔安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时期主要指标目标

  序号

  指标

  单位

  2020年末

  2025年末

  基数

  目标

  

  就业促进

  1

  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

  人

  70956/五年

  40000/五年*

  2

  城镇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人数

  人

  11528/五年

  5000/五年*

  3

  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

  人

  19604/五年

  5000/五年

  4

  职业技能培训人数

  人次

  9162/五年

  5000/五年*

  

  人才队伍建设

  5

  高校毕业生报到人数

  人

  5751/五年

  15000/五年*

  

  社会保障

  6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13.69

  17.47

  7

  失业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13.56

  17.30

  8

  工伤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13.90

  17.75

  9

  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

  %

  100

  100

  

  劳动关系

     

  10

  劳动人事争议综合调解率

  %

  61.3

  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11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

  %

  95.2

  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备注:*高质量发展阶段增幅放缓。

  三、精准发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以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优先目标,以落实双千亿工作为引领,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坚持突出重点、统筹推进、精准施策,健全就业促进长效机制,激发创新创业带动就业新动能,积极开展重点群体精准就业帮扶工作,完善适应全职业周期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优化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一)强化就业优先导向

  实施城乡一体的就业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促进和稳定就业政策法规,健全扩大就业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加强就业政策与财税、金融、产业、贸易等经济政策与的配套衔接,完善翔安区“168”就业体系,积极推进区级民生保障措施。配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乡村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推动农渔民实现更加充分就业。

  健全就业促进工作机制。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依托“4+5+1”的高质量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积极发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未来产业和新经济等产业带动就业能力。落实好各项稳岗措施,引导就业观念转变,增强中小微企业、灵活就业和社区服务业的吸纳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

  营造全社会共同促进就业创业的良好氛围。强化政府主导的促进就业社会责任体系,积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推动企业增强促进就业的社会责任感,使得关心和支持就业创业工作成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

  (二)促进大众创新创业

  完善创业服务体系。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系列活动,每年举办创业推介会,助力壮大翔安高质量新经济。聚焦农渔民创业的热点、难点,探索抱团合作新模式,完善“创业补助”和“小额贷款贴息”政策配套,破解创业资金壁垒。针对重大开发建设片区创业人员,加大创业培训力度,组织开展网创、电商等专题培训,充分发挥基层青创会的带动作用,提升青年创业技能。推进场地补贴、创业带动奖励,促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孵化平台和实体店的发展。支持推进各类社会组织开展就业创业服务。

  扩大创业扶持政策对象范围,加大对农民和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支持的力度,为更多群体参与创新创业增添新动力。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来翔创新创业,促进创新要素跨境流动。

  (三)完善重点群体就业精准帮扶机制

  着力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机制。扎实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和创业引领计划,综合运用职业培训、职业见习、创业扶持和就业援助等政策措施,健全全程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完善基层就业的服务保障机制。支持辖区国有企业定向招用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及时发放定向招录补贴。

  深入开展大龄农渔民、城镇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工作。根据农渔民不同年龄特点,分门别类、因人施策,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创新招聘会模式,不定期到村(居)召开招聘会,将就业岗位送到农渔民门口。针对五类困难就业群体,按照“控制增量、消灭存量”的思路,通过落实延保渐退机制和就业联动机制,开展“1对1精准帮扶、1+X政策帮扶、多对一联动帮扶”,逐步消化减量。针对4050人员技能水平偏低、“家门口就业”意愿强的特点,积极引进各类手加工等项目落地辖区社区和乡村,鼓励手加工等项目吸收大龄人员就业;利用“岛外大发展”契机,鼓励企业就地就近招收被征地农民、海域退养渔民和城镇就业困难群体就业;通过“文明城市”“特色小镇”创建等活动,持续开发适合4050就业困难群体的公益性岗位,以交通补贴方式支持被征地农渔民和退养渔民到所属镇(街)以外的企业就业,强化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的作用。鼓励城镇就业困难群体灵活就业,推动探索开发养老、托幼和社会工作等社区服务业托底帮扶岗位。鼓励辖区中小微企业吸纳本地户籍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

  完善精准就业帮扶机制。依托厦门市人力资源数据平台,健全常态化就业调查工作机制及数据动态更新机制,强化就业失业动态监测与研判,精准促进人岗匹配。加强与民生保障相关部门的联动,优化政策兑现流程,及时高效落实高校毕业生社保补贴和租房补贴、本区农村劳动力社保补差、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企业招聘用工奖励等各项优惠政策。

  (四)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加大重点对象培训力度。持续推进失业人员、大龄就业困难群体、新生劳动力技能培训以及大学生创业培训等特殊职业培训,鼓励4050人员、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免费参加项目制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促进重点群体提高技能、增加收入。

  完善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培训机制。建立健全产业引领的培训项目扶持机制,重点扶持适应高质量新经济发展需求的培训项目,推进“一企一策”企业技能培训,开展“订单+技能”培训,发挥社会培训机构市场化作用,把促进就业与解决企业用工、稳定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提升职业培训体系。定期开展培训需求调查,结合培训意愿和培训对象自身要求,发布培训需求目录,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技能提升培训,创新培训模式,提升职业培训精准度和专业性,促进就业质量进一步提高。

  (五)优化就业服务体系

  健全区、镇(街)和社区(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多级联动机制,加强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打造一体化、普惠共享的优质就业服务体系。

  扩大公共就业服务供给。依托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积极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的作用,培育发展人力资源产业园,拓展就业服务供给渠道,探索就业服务供给新模式,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就业创业服务。

  扎实推进东西部劳务协作工作,加大用工对接力度,优化线上线下同步招聘方式,持续输转人员来翔就业。

  四、引才育才,建设更高素质更具活力的人才队伍

  以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为重点,更加突出高端人才开发引进,更加突出企业人才开发,更加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更加突出人才配套服务,积极参与建设优质人才聚集高地,助力全区打造“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平台。

  (一)加强引才聚才能力建设

  健全高端人才引进机制。围绕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人才需求,推进人才机制体制创新,完善群英领翔“1+N”人才政策配套体系,畅通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加强柔性引才,推动探索与国际规则接轨的高层次人才招聘、薪酬、考核、社会保障等制度,吸引优质人才聚集翔安。

  推动引才关口前移。聚焦重大平台和重大项目,加强与本地及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交流合作,整合以赛引才、以会引才渠道,配合开展常态化引才活动,提升翔安知名度,促进企业人才来翔交流,扩大大学生来翔实习实践规模,更加精准高效对接高水平人才。

  (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加大人才培育力度。以翔安文教区为载体,积极发挥辖区内院校的人才资源优势,紧密围绕平板显示、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电力电工等重点产业发展集群,支持专业技术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探索集群式人才培养新模式,积极参与构建适应产业集群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动态调整机制。

  协助推进两岸职业教育合作。围绕电子信息、平板显示、现代农业、健康服务、文化创意等台湾优质技职专业,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协助推动与台湾的职业院校及台资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展开合作,促进二元制、应用型职业教育发展,协助引进台湾高级职教人才来翔履职、任教,加强职业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为闽西南协同产业发展服务。

  (三)优化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推动市场化机制。对标国际规则,发挥社会、企业等多元市场化评价主体作用,协助推动人才评价和激励前置,突出用人单位引才育才的主体地位。

  加强长远化思路。开展拔尖人才、重点产业人才、农村实用人才、民俗文化人才等评选工作,发挥行业人才领军、示范带动作用。

  完善类别化体系。配合做好分类定策工作,健全人才分类激励机制。落实高技能人才政府津贴制度,推动我区紧缺工种高级工及以上职业技能人才纳入享受高技能人才政府津贴范围。积极向在翔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发放租房补贴,持续做好新引进人才生活补贴的受理发放。完善专业技术人才分类评价标准。

  提高科学化水平。以专业评价为导向,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推动人才评价工作规范化发展。

  (四)健全人才服务体系建设

  提升人才管理服务保障水平。推动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务模式,为创新创业人才安家落户、科技研发、经费支持、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提供优质服务。探索留住青年人才、助力青年成长的服务机制和政策,深化和扩展服务青年工作的路径和载体,优化青年成长环境,促进青年全面发展。针对当前青年在毕业求职、创新创业等方面的现实困难,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结合翔安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推动有针对性的服务项目。

  深化人才交流机制。利用翔安区“海丝”开放平台建设契机,协助推进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在人才领域的交流合作。发挥我区对台对金先行先试优势,以体验城市、青年论坛、项目对接会等形式,积极参与探索新形势下两岸人才融合发展新路径。

  五、立足民生,构筑更加健全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

  顺应民众更可靠保障的新期待,坚持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应保尽保、安全规范原则,持续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民生保障高质量发展。

  (一)筑牢社会保障全民参保体系

  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持续以中小微企业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新兴业态从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被征地人员、海域退养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为重点,完善参保宣传、劳动保障监察等方面的联动协作,落实全民参保登记工作,推动各类重点人群的参保扩面工作。持续开展社保扶贫工作,做到贫困人员应保尽保。

  鼓励引导有能力的居民参加职工养老保险。做好厦门市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与被征地人员社会保障办法的过渡衔接、宣传引导工作,推进养老保险纳入省级统筹和全国统筹,做好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省级统筹工作。稳妥解决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遗留问题。

  落实部、省关于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及改革方案。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多支柱保障体系。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为主体,以区级民生保障措施为补充,加强各项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加快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推进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落实社会保险待遇调整政策,逐步提升区级民生保障措施,加快提高城乡社会保障水平。配合做好阶段性减免政策宣传,落实降低成本等助企纾困政策。

  (三)加强失业、工伤保险保障能力建设

  完善失业保险保障功能。贯彻落实失业保险援企稳岗和技能提升政策,确保失业保险各项待遇应发尽发,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保生活、促就业、防失业三位一体功能作用。认真落实失业保险金水平与物价水平挂钩机制,落实国家、省、市有关失业保险支付规定。深入开展失业保险“畅通领、安全办”行动,加大对失业群体的失业保障力度,畅通失业保险待遇申领渠道,优化申领流程,切实提高失业保险经办服务水平和群众满意度。

  强化工伤保险保障能力。推动构建预防、救治、康复、补偿四位一体的工伤保险体系,加强工伤预防力度,提高工伤认定效率。联合开展工伤事故专项整治工作,推动部门联动、齐抓共管。

  (四)增强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质效

  稳步推进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全覆盖。持续做好省、部属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移交属地社会化管理,积极推进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加强退服工作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以镇(街)、社区为基础,完善社区退休人员动态管理服务机制。加快推进与公安、司法、民政、医保、卫健、住建与交通等部门信息共享,构建大数据定期信息比对,实现退休人员资格认证“零打扰”认证模式。持续推进退休人员人事档案数字化建设,保障社会化管理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的安全。

  完善退休人员全方位服务体系。持续开展各类慰问活动,加强对重病、孤寡、高龄等特殊退休人群精准慰问。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多渠道、多方式组织退休人员开展文艺演出、健康讲座、体育比赛等文体活动,丰富退休人员精神文化生活。

  六、标本兼治,构建更加和谐更加稳定的劳动关系

  统筹处理企业发展促进和劳动者权益维护的关系,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和劳动人事争议调处仲裁机制,提高劳动关系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强主动创稳,构建规范有序、公正合理、合作共赢、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

  (一)增强劳动关系治理能力

  完善劳动关系治理长效机制。加强和谐创建组织领导,定期召开专题会议、部署调度工作、组织督导检查,推动和谐创建工作的落实。推进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增强企业依法用工意识,提高职工依法维权能力。紧随新经济发展趋势,探索适应平台经济和新就业形态特点的用工管理和规范制度。健全人社、工会、工商联(企联)三方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实施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能力提升行动,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工作合力,建立健全以源头治理、动态管理与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劳动治理长效机制。

  持续加大和谐创建典型培育力度,发挥和谐劳动关系示范效应。在原有创建省市级示范单位的基础上,培育一批新的示范单位。

  (二)优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系

  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把贯彻《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工作覆盖到全区在建工程,持续抓好根治欠薪专项行动,强化部门联动处理效能,及时化解欠薪隐患。严密组织解决企业工资拖欠问题专项检查行动、禁止非法使用童工专项检查及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专项行动等各项专项检查行动,加强巡查检查力度,严格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强化以“双告知”“双随机”抽查和多部门联合惩戒为主要方式的事中和事后监管模式。

  完善预警监测机制。注重预防预警,以重点片区带动全区,扎实推进劳动保障“两网化”建设,并以此为依托实现监察网格化、网络化管理。针对违法行为、争议纠纷高发的建筑、装修及改造工程等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优化分类监管制度,加大劳资纠纷隐患的常态化摸排整治力度,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

  创新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方式。完善劳资纠纷处置“456”模式,坚持“快立、快办、快结”原则,及时受理处置各类劳动纠纷,做到有诉必查、查实必究,依法快速处理。积极推进柔性执法方式,探索“监管前移、纠纷追溯”执法新模式。推进劳动用工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信用信息在守信联合激励机制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中的运用。

  (三)提升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

  健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制。坚持“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工作方针,推动建设一批品牌调解室,解决各类重大矛盾风险,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完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制度,规范办案程序,加大仲裁办案督查力度,进一步提高仲裁效能和办案质量,促进案件仲裁终结。

  完善联动调处体系。探索与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建立联合受理窗口,统一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加强裁审衔接与工作协调,推动构建多元化劳动人事争议解决体系。

  强化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队伍。协调镇(街)做好调解员、派出庭仲裁辅助人员配备,指定专职仲裁员对口指导各镇(街)调解仲裁工作。引导台籍仲裁员、调解员、专家学者参与涉台劳动人事争议处理。积极协助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入驻仲裁院,争取工会在仲裁院设立工作点,以职工娘家人的身份参与争议调解。每年至少举行2次基层调解仲裁人员培训,提升基层调解仲裁人员调解能力和办案水平。

  (四)推进劳动关系信息化建设

  构建“互联网+”劳动关系。加快推进电子劳动合同相关工作,探索开发劳动监察移动执法“掌上监察通”,提高劳动监察执法效率。探索“互联网+调解仲裁”在线化解劳动纠纷方式,打造劳动仲裁调解室线下线上融合新模式。

  推动建立多渠道劳动纠纷风险预警信息采集机制。推动人社与宣传、法院、公安、火炬翔安产业园、建设与交通、市政园林、农业农村、总工会、市场监管、税务、工商联(企联)、各镇(街)等部门涉稳信息共享与通报,利用智能政务系统,及时研判劳动关系运行状况,建立健全初级、中级和紧急三级预警制度,实现劳资矛盾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推动劳动关系主动联合创稳机制更加健全、高效。

  七、深化改革,形成更加科学更具活力的人事管理制度

  以转换用人机制、搞活用人制度为重点,健全职称制度改革,提高人事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建构符合事业单位特点和规律的人事管理制度体系。

  (一)完善职称评审体系

  以“抓规范、抓完善、抓提高”为职称评审工作重点,做好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确认工作,会同区教育局做好教师系列的初级、中级职称评审工作,会同区工信局做好工程系列的初级职称评审工作。

  (二)提升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服务工作

  稳妥做好人事考试工作。做好事业单位招聘、编外人员招聘等相关考试、考务工作,确保人事考试安全。加强分类化管理,完善体现不同行业、专业和岗位特点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办法。重点引导和开发适合应届毕业生报考的岗位,促进毕业生就业。

  健全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做好我区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与聘任审核、管理工作,根据上级部署,协同推进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改革,强化岗位聘用管理的规范化水平,探索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

  持续做好待遇与激励工作。落实事业单位工资福利待遇、加强退休管理与审批、各类奖金布置与审批工作,保障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合法权益。做好我区政府系统事业单位年终考核和嘉奖工作,根据省表彰文件精神,协调做好我区评比表彰工作,落实干部激励机制。

  强化专项督查工作。加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薪酬管理,完善“1+X”监督检查机制,规范事业单位津贴补贴发放工作。落实事业单位纪律惩戒有关规定,强化处分决定备案及工资待遇处理程序。

  八、优化分配,形成更加规范更加有序的收入分配秩序

  持续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贯彻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健全向一线劳动者倾斜分配制度,推动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一)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

  落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分类调控办法,推进事业单位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和绩效管理体系建设。加快落实体现增加知识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

  (二)深化企业收入分配改革

  配合企业薪酬调查、最低工资政策实施效果专项调查工作。加强薪酬制度改革,落实工资指导线、最低工资标准执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实施等薪酬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三)健全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机制

  实施居民增收行动,以落实翔安区“168”就业体系、翔安区新时代推进民生保障提质增效实施意见等民生政策为抓手,有针对性地保障居民转移性收入来源,完善农村转移劳动力增收机制,不断提高民生保障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低收入群体收入在全社会人口收入中的比重,着力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不断拓宽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来源,持续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中等收入群体在全社会人口中的比重。多措并举巩固发展格局,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收入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九、智慧引领,打造更加优质更加便民的公共服务

  以惠民生的“两新一重”为抓手,加快人社基本公共服务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翔安产城融合,全面提升就业创业、人才工作、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和人事管理等人社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服务质效,力争成为人社领域现代化智慧便民服务新标杆,助力建设翔安现代化新市区。

  (一)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普惠程度

  优化城乡公共服务资源配置。针对翔安各大片区的特点,完善各片区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设备布局和人员配备,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继续把新增人社公共资源向基层倾斜,提高居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

  推进基层网格化社会治理。加强人社部门社区事务的网格化管理,持续推动城乡社区(村)网格化服务管理全覆盖,提高基层治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

  推动两岸融合先行区建设。立足对台先行先试优势,探索翔安金门人社服务融合发展新模式,让在翔发展的台胞享受同等市民待遇,为台胞提供更多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便利。

  (二)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智慧便民水平

  推进网络化提升行动。积极融入翔安区网上政务大厅建设,完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一体化新型政务服务模式,积极探索和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便民服务,加快推进就业、社保等领域信息惠民行动计划的实施,努力提升公共服务网络化便民程度。

  加快智慧化改革行动。推动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和数据开放利用,整合对接线上线下服务体系,推动更多事项纳入网上办理以及“最多跑一趟”“一趟不用跑”。突出综合集成、数字赋能、抓纲带目、闭环管理,整合就业、人才、社保等经办机构资源,推进各项业务全链条在线流转,深化人社“一件事”改革,完善“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服务模式,持续开展优质服务窗口创建活动。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和人社履职全面深度融合,拓展更多便民服务模式,构建人社智慧化治理体系。

  (三)强化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人社队伍能力建设,分级分类广泛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全系统干部业务能力和应急管理能力。强化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提高服务意识,加强队伍规范化管理,提升干部队伍整体服务水平。

  十、强化保障,确保规划目标实现

  (一)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切实加强党组织领导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制度化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持续强化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穿到人社工作的全过程,为人社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二)推进法治建设

  加强人社事业法治体系建设,全面执行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全过程记录、执法公示等专项制度,理顺行政执法体制,加强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工作,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规范自由裁量行为,不断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加强法制教育与宣传,提升人社系统干部职工的法治思维能力和依法办事能力。

  (三)强化资金保障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资金的稳定投入机制,推动资金投入与人社事业发展需要相适应、同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优先安排促进就业创业资金、社会保险补助资金、人才开发引进资金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专项资金,支持重大改革、重点项目的实施。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新办法、新途径,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社会保障机制。

  (四)完善监测考评

  构建基于现代统计调查制度的监测评估机制,注重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监测的信息化和专业化水平。优化全年度、中期评估制度,健全数据分析与决策咨询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和情况研判,确保及时检查规划落实情况,准确评价规划实施效果。

  (五)注重舆论引导

  加大对人社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宣传力度,积极适应全媒体时代发展大势,多渠道、多形式扩宽宣传途径,多方位、多角度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全体城乡居民对法规政策的理解度。强化舆情管理,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调动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关心、支持人社工作的积极性,营造有利于规划实施的舆论氛围。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视频解读
    访谈解读
    媒体报道